第四十八节 专利(下)

加入书签

这一封紧急报告是一艘战舰从下游送回来的。相比注重成本和货运量的商船,战舰上会配置有大量的水手,更多更昂贵的桅杆和风帆,而且在风向不利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大量的水手划桨疾驰。在没有驿馆系统的万县和叙州之间,这种快船已经是明军最迅的情报传递系统。

送到邓名面前的报告还是七天前李国英刚刚行驶出嘉陵江时的报告,并没有标注十万火急或是绝密,只是一份优先级比较高的报告而已。邓名扫了一眼信函表面,轻松地将其打开阅读了起来。

看完这封报告后,邓名脸上依然没有多少紧张情绪,反倒笑着对袁象说道:“李国英大概是忍无可忍了,每天看着我们的船从他的眼皮底下经过,实在是窝火啊。”

邓名觉得这份情报没有什么重要的,所以随手就交给了袁象,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己看,随后两人继续视察邓名心爱的新式部队。一直等到两人返回叙州知府衙门的路上,邓名和袁象才开始讨论起这份情报上的内容来。

“李国英多半是看我们护航的船少了,想出来吓唬我们一下,这已经是七天前了,估计他早就缩回去了吧?”在袁象看来,连万县水师都未必打得过的嘉陵江水师,多半没有长期呆在河口外的勇气,对明军航运的阻碍顶多也就是一两天而已:“李国英可能也是在试探我们的反应度,以后他大概会经常使用这种恐吓战术,来阻扰我们利用长江运输。”

“嗯,我也是这么看,不过现在这对我们的干扰不大。”强大的川西水师返回后,邓名可以轻易地派出足以压倒重庆水师的部队,所以无需像之前那样集中商船通过嘉陵江河口。现在的航运距离饱和还差很远,就是耽误个一两天,等清军水师退回去后,暂时受阻的商船再通过,也很快就能把时间追回来,耽误不了多少日子——甚至在三峡排队的时间都要比这个多。

回到叙州知府衙门后,消息灵通的盐商也赶到了,以卢欢为的盐商是来询问李国英的举动会对航运造成多大影响的。听了邓名的解释,并亲眼看过那张并不打算保密的信件后,这些盐商也都放下心来,他们都认为邓名和袁象的判断很有道理,这次航运中断不会很长,只是李国英的一种骚扰战术而已。

于是话题很快就转到了航运的其他方面。现在长江航运的瓶颈依然在三峡,商船下行毫无问题,但装着大量货物的货船上行时,就要排队等待风向。有时虽然风向合适,但有下行船只经过时还要让路,争路的问题随着航运日益繁荣不断增多,现在虽然还没有到不可容忍的地步,但所谓未雨绸缪,如果不考虑对策的话,迟早船只上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现在四川的粮食已经自给自足了,都府的考虑是,将来就不再从湖广向四川运粮了。以后若是出征江南,我军缴获的粮食也会分给虎帅他们,汉水流域的官兵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援,这样一来,上行的船只就能少很多。”仅仅成都府一地,现在就开垦了三百万亩耕地,每年收获的粮食可以过一千二百万石,即使按照一人十石的豪华标准供应,也足以供应上百人口所需。而这里的人口实际上只有几十万而已,多余出来的粮食可以用来养马、养猪,甚至还可以支援盟友。以前清军不惜代价地向重庆运粮是为了保证吴三桂大军的后勤,邓名运粮是因为当时成都出产不够,可现在就没有必要作亏本生意了:“以后只有铁、铜、棉花布匹还有人口有必要运入四川,这样至少能空出一半的上行船只来,等叙州、嘉定州有了人口后,可能就有人会开始种棉花了,到时候运输布匹和棉花的船也能省出来了。”

“空船的上行度当然会快不少,但还是要挤占水道,风向有利的时候看着大批的船在排队,那可真是急人啊。”盐商心里虽然宽松了一些,但他们都去过三峡,每次都能看到大批的商船在各个停泊地下锚等待东风,要是一连几天没有合适的风,那可真是把人急死了;而每当变风的时候,商船上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也令人印象深刻。

“说得是,所以迟早我们还是得用老办法,就是大量地造船。”邓名点点头,成都政府急地推广私有化,商人越来越多地介入航运,而对商人来说,航运成本是第一位的,他们无法像官府那样不惜成本地使用划桨手来提供动力,至于更昂贵的纤夫绝对是想也不会想。可排队的时间延长,实际上也加重了航运成本,现在运粮已经无利可图了,就是棉花的运输也已经接近亏本,再有一年官府不给补贴,肯定就不会有商人从事这种货物的运输了。

以往在四川人口稠密的时候,川人大量地制造船只,运输货物到下游,等进入湖广后就把船只贱价卖掉,没钱的人徒步返回,有钱的人乘坐客船。因此四川的造船业非常达,不但湖广、江西到处都使用四川制造的江舟,就是江南、浙江都有四川制造的海船。

不过那都是往事了,经过战乱后四川的人口连屯田都不足,更不用说造船了。再说以前川人肯在湖广贱卖川舟,也是有货物利润弥补,要是没有这份收入谁肯作亏本买卖。

听到邓名的说法后,盐商也有些不放心,邓名知道他们担忧人力问题,就宽慰他们道:“我会尽量从湖广、两江运回人口的,必要的话动战争也在所不惜。”

“有劳提督费心了。”听邓名再次祭出战争这个法宝,盐商们倒是宽心不少,今天他们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就纷纷告辞离去。

有一些事邓名并没有对盐商说,那就是他来之前在成都看到了一项新的专利申请,有个木匠称他明了一种新的锯木设备,简而言之就是把双人锯装在水车上,可以高地生产大量的木板,满足造船业、制盐业对木料的饥渴。

在邓名的理解里,技术大爆炸的前提就是私有化和专利法,只要保证私人财产,商人就会以最快地度把一切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明创造应用在生产上,而专利法则鼓励各种技术革新;但是官府的思路和他们完全不同,财政收入固然重要,但如果技术革新会导致既得利益者受损,或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官府控制力的话,官府就不会推广。历朝对晒盐法的打击就是一个例子,只有在官府控制力下降的时候,新技术才有机会推广,而一旦官府控制力恢复,比如清朝入关后,马上就会开始打压技术革新以保证官府的垄断利润。

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稳定的问题。比如在邓名的前世,除了漕运总督衙门竭力反对海运外,道光皇帝也担忧这会造成漕工大量失业,又闹出一个红巾起义来。实际上四川专利法推行以来也有同样的问题,木盘晒盐导致对煮盐工的需求下降,而如果水力锯木得以普及,那大量原来的锯木工就会失业。在邓名的前世,技术革新甚至导致了英国工人的捣毁机器运动,而英国政府选择了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税金的商人集团,武力镇压工人对机器的破坏。

幸好现在四川不存在这个问题,到处都是可怕的雇工荒,新兴的商行迫切希望邓名动战争获得人口,本地的工人就算失去原先的工作,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新的工作。

“要是现在四川有几百、上千万的劳力,可能这些技术还推广不开。”邓名知道技术革命的早期,机器的成本一点儿也不低,生产效率说不定比熟练工人还要低得多,而只关心利润的商行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也不难猜到。但现在邓名面对的情况完全不同,商行挖空心思地搜罗雇工,任何能让一个雇工干出原先几个雇工活的明创造都是受到他们热烈欢迎的。机器和熟练工人的矛盾被缓和了,而且四川实际上也没有多少熟练工,人力紧缺甚至还让邓名让女人出来劳动的提议得到了普遍的拥护,所有有钱的老板都自地替邓名宣传这项政策。

第二天,邓名又和袁象讨论了一番专利法的问题,强调一定要保证技术明人能够受益。袁象对此毫无疑义,以前他是提刑官还没有切身体会,现在到了叙州出任一方,整天苦于人力不足,让他无法施展拳脚。除了要求刘晋戈设法给他多送来些移民外,他的思路和商人们也没有多大的不同:更多更好的工具,和能够赢得劳力的战争。

战争!

这是成都集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官府到民间的共识。

正在商议更详细的专利法时,又有一封军情被快船送到了叙州府,这次信封上标注了“十万火急”的字眼,但还是没有绝密的等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

小说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