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主义、真实、形式——答费杰

加入书签

一、关于经历

费:想到过当作家吗?

王:当然。每个读中文系的都做过作家梦。整理旧箱子的时候常翻出些在华东师大当学生时的手稿,大多有头没尾,有些写了十几万字,最后还是“流产”了。

费:想写和写得出毕竟差着一大截。

王:对。我到38岁了才发表处女作。那是一个短篇小说,登在江西的《南苑》上。年终时还给了一个优秀奖。谢谢他们,否则说不定没信心写下去。

费:我记得你搞过一段时间儿童文学。

王:是的。写过童话、小说、还有理论,山东的明天出版社还给我出过集子呢!

费:怎么会去搞儿童文学?与职业有关?

王:不错。从江西调回上海,我一直在成人高校任教,对象大多是中小学教师。我自己也当过中学教师,对孩子们比较了解。

费:说到江西,我看你的《阿贞》里有不少有关那里的情节。

王:我在江西呆了二年,教书;这以前在哈尔滨六年,习惯了葱蘸大酱,还有窝窝头高粱米饭。在“上海女性”系列之后,我写过一个中篇《没有结尾的故事》,刊于《时代文学》91年第5期,不少素材都来自东北的生活。

费:我读过《没有结尾的故事》。朱莲与白荷的经历,给我一个印象:我以为这是一篇迥然有异于“上海女性”系列的作品。你大概想说明一些存在主义的道理吧?

王:属于什么主义,我未必很明确,但我想:人在世界上,首先要取得生存权。社会是每个人背后深不可测的背景,你只有沿着有路的方向走。朱莲与白荷,前者保卫了自我的本质,后者顺应了存在的规律,于是一个被吞没,一个获得了空间。其实这个思想,在“上海女性”系列里也不是没有流露的。

费:上海人的生存本领很高,会算计,会经营,会避让,会计较,会拼搏,也会妥协。我觉得你的“上海女性”的后两部《阿贞》和《阿惠》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强烈。

王:有点对,但也不完全是。写上海人的上海人很多,每一个都想写出自己的特点。我首先强调的是真实和历史感。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只占有七百年历史的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第一大都市?上海人的地域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性格的内核究竟是什么?我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我写上海人,写上海女性,就是想以一个个真实的文学故事,尽量多方位地描绘出上海和上海人的总貌来。我相信好的小说,会胜过某些历史书,甚至理论书。

费:看来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有许多评论认可了你的作品的历史涵盖性了。我认为你的成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一是你属于那种比较理智地把自己当作“时代的书记员”的作家,第二是你自身经历丰富多采,生活对你未曾吝于馈赠。据我所知,你还出过国,是吗?

王:短期访问澳洲,三个多月。那段时间的积累和思索,在发于92年第2期《上海小说》的《我要去远方》里有反映。

二、关于文学观

费:从你刚才的话里可以看得出来,你很重视文学的真实。

王:是的。写意识流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伍尔芙、乔伊斯几人最成功?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各大洲都有,为什么没有人能超过甚至接近南美的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这帮人?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让发自内心的真实取得相应的外部形式这样的高度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学手段,不管有多么先进多么玄妙,若是游离于作家切身的真实的感受之外,便不能成为内容的良好载体。好比一双女鞋再漂亮,也不能适合一位男士的脚。我以为,一个能够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本身就隐含着某种形式,当它以文学的姿态出现于读者面前时,即使它不去披挂世上最时髦摩登的外衣或盔甲,它也一样形成它自身的形式、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费:你似乎有点过分否定形式的能动性了。你在最近的中篇《我要去远方》里,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手法,这一点有别于你的“上海女性”和《没有结尾的故事》,我感觉到你在有意识地加强自己作品的形式。

王:我始终认为:刻意追求的形式不是好的形式,好的形式是自然的形式。但这并不是说,有意识地作一些形式上的变异是无谓的。我在中篇《正宫娘娘》中用的是“天方夜谭”式旁述的叙角,在长篇《紫藤花园》中则运用了大量倒叙,但这些都是根据情节的需要而采用的。我反对哗众取宠。不是发自内心的文章,再华丽取巧,总有一股掩盖不住的虚假味,我称之为“伪文学”。

费:敢问何为“伪文学”?

王:未得文学之真谛而假作“文学”状,即“伪文学”。上海有种人叫“洋装瘪三”,衣著入时,胸无点墨,“不怕天火烧,只怕跌一跤”,全部家当都在一身行头上,可以说是文坛上的“伪文学”之形象比拟物。与之相对的为“真文学”。“真文学”深厚,“伪文学”浅薄;“真文学”庄重,“伪文学”轻佻;“真文学”有切肤的感受,不发不为快,“伪文学”为有利可图,不图白不图;“真文学”能不附丽他人它物独立于世,“伪文学”全赖天时地利哥儿姐儿吹捧;“真文学”为大众欢迎为历史承认成败不在一时一处,而“伪文学”则急功近利只能昙花一现如过眼烟云。

费:什么时间把这段话写进小说,一定很精彩。

王:得罪人哪!“伪文学”还特别得罪不起!

三、关于今后

费:你最近好象在写长篇,是吗?

王:是的。上海作协为此批了我一年创作假。

费:什么题材。

王:上海和上海人。

费:你是做定“海派作家”了。能不能谈得具体一点?

王:题名为《紫藤花园》。写一沈姓实业家——开水泥厂的——家族兴衰史。从淞沪战争写到90年代的浦东开发。30、40万字。

费:有归属了吗?

王: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要出。预告已经见于《新闻出版报》了。

费:长篇之后呢?

王:拿起了这支笔,放下来就很难啦!

1992.6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

小说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