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明心见性
半个月后,远在禹州的赵宗全和盛长桢也得知了李鉴等人被行刑的消息。
据说李鉴等人被行刑时,引来众多百姓围观。
由于凌迟必须保持受刑者的清醒,行刑过程中,李鉴等人稍显困乏就被不断地泼水弄醒。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皮肉被一片片地割下,直至三千刀数满。
围观的百姓此时都已知道他们的罪行,因而争食其肉。
行刑持续了三天,围观者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始终保持数千人,乃至有人出高价买一片贪官奸贼之肉而不得。
郑昌最先撑不住,第一天就痛苦死去。李鉴和朱贵还算能熬,分别在第二天和第三天死去。
据来报之人说,三人死状之惨,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但没有人对他们有一丁点儿地同情之心,尤其是在禹州,矿工、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鞭炮声响彻禹州城,响了整整三天。
盛长桢不禁感叹,民心所向,李鉴等人也真是自作自受啊!
凌迟是盛长桢前所未见的酷刑。盛长桢前世虽无此酷刑,但稍轻一些的死刑也一直没有废除,为的就是震慑那些罪大恶极,无道德无底线的狂徒。
因此,盛长桢并不觉得李鉴等人受到的惩罚有多过分。
这段时间,盛长桢也曾亲自进到大青县的矿山之中,目睹一幕幕惨状。相比悲惨死去的数千矿工,李鉴等人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
凌迟,理所当然!
和李鉴等人受刑的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宣布赵宗全加官进爵,受到封赏的旨意。
之前禹州百姓们一直担心为民请命的赵团练会受处罚,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松了一口气。又听说赵宗全仍留在禹州当团练使,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
至于调走禹州团练之事,百姓们并不在意,毕竟调的只是那一千多人的常备军,影响不到大多数百姓。
《独步成仙》
而且这次调动还是换防,过段时间又调回来了,这种事往年也是有的,因此并不稀奇。
赵宗全受到封赏,自然是惊喜交加。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感谢盛长桢。
赵宗全心里明白,此番他能够有功无过,还受到赏赐,盛长桢居功至伟。
只是他官比盛长桢大不了多少,又不掌实权,也没什么能给盛长桢。赵宗全只能拿出更多的真心,对盛长桢更加亲近,视若亲生子侄。
对此,盛长桢自然是乐意至极。赵宗全是未来皇帝,能够和他关系更进一步,盛长桢当然求之不得。
赵宗全还拉着儿子赵策英和盛长桢结为兄弟,看得一旁顾廷烨好生眼热。
只不过他也明白,自己这回算是犯了错的,受点脸色也是正常。而且他本来就和赵策英情同手足,结不结拜也没什么。
让顾廷烨有些不爽的是,盛长桢自此以后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同辈,自己却是再也当不了他的二叔了。
一想到两人结拜时盛长桢望向自己的得意模样,顾廷烨就有些牙痒痒。
“看来得找个时间,找我这位盛兄友情切磋一下了……”
……
禹州案审理完毕后,朝廷也指派了新任的禹州知州和通判,还有一应空缺的官员。这些接任的官员,很快就会抵达禹州。
也就是说,盛长桢马上就要卸下州衙的重担了。
盛长桢倒还真有些不舍。
这并不是盛长桢恋栈官位,把着权力不松手。
这段执掌禹州州衙的短暂时光,盛长桢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有条不紊,处理政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盛长桢也完成了在翰林院中未有的蜕变,从一个科举士子真正变成了一个官场中人。
而且,他喜欢上了这种为民做主的感觉。
看到百姓沉冤得雪的喜极而泣,盛长桢心里会觉得欣慰。看到百姓们领了分配的田地钱财之后欣喜的笑容,盛长桢也会和他们一起高兴。
这种充实和满足是盛长桢以前从未体验过的。
他好像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真正成为了大周朝的一份子。
“也许,这也是上天送我来到这里的意义之一吧。”盛长桢不禁感慨。
禹州,以前在在盛长桢眼里,只是一处潜龙之所,盛长桢来禹州,也只是抱着结交赵宗全的想法。
但真正到了这里,一系列的遭遇,却让他更加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复之前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消极心理。
禹州,可以说是盛长桢心理成长蜕变的地方。
如今,他终于即将离去了。
盛长桢心里并没有什么遗憾,他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盛长桢离开禹州那天,赵宗全、顾廷烨、沈从兴等人都来送他。
快到城门口时,前面的路却被堵住了。
盛长桢骑在马上,看见前方簇拥着许多百姓,领头的则是那些被救出来的大青山矿工。
忽然传来一声高喊:“跪送恩公!”
百姓们便纷纷退向两边,让出一条道路来,然后面朝路中齐刷刷地跪了下来。
出声的是一个老者,头发花白,脸上满是岁月的沧桑。他缓缓走到盛长桢面前,走路时还有些颤颤巍巍。
盛长桢连忙下马,轻轻扶住了老者。
老者却拦住了他,抬手道:“恩公请上马,老朽来为你牵马。”
让这么一位老人家为自己牵马,盛长桢哪有那么厚的脸皮,说什么也不肯上马。
就在这时,身后的赵宗全上前道:“长桢,快些上马吧,莫要辜负了老人家一片苦心。”
盛长桢有些错愕地看向赵宗全,赵宗全却指向不远处跪伏两边的禹州百姓:“你不上马,他们不会起来的。”
“请恩公上马!请恩公上马!请恩公上马!”盛长桢还在犹豫之时,百姓们突然齐声高喊。
“恩公,请上马吧。”盛长桢面前的老者又一次抬手,示意盛长桢上马。
盛长桢望见老者坚定的眼神,无奈只能翻身跨上马背。
见盛长桢终于上马,赵宗全舒了一口气,有些感慨地看着眼前的场景。
盛长桢今天离去的消息是他透露出去的,但这些百姓们却不是他召集来的。
盛长桢本想悄无声息地离去,是百姓们自发地找到赵宗全,希望送盛长桢一程。
那位老者就是领头人,他的儿子死在了矿山之中,家产也被朱贵夺尽,在盛长桢的努力下,才让他领到了二十亩地的抚恤。
对老者来说,这二十亩地,比报仇雪恨更为重要,因为这二十亩地可以传给他的年幼小孙子,乃至传给他孙子的子子孙孙。
那才是日后生活的希望。
而像老者这样受到盛长桢恩泽的禹州百姓,多不可数。
老者在前牵着马,脚步有些发颤,但每一步都沉重有力。他带着盛长桢,缓缓走过一个个跪伏的百姓面前。
每当盛长桢走过之时,跪伏的百姓都会抬起头,深情道:“恩公一路走好!”
盛长桢通过这条百姓身体构成的道路,一路走到了城门口。回望之时,盛长桢已是热泪盈眶。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盛长桢离开禹州很久之后,许多禹州百姓还会在门前的供桌上摆一面镜子。
每当有路过的游人问起缘由,百姓们就会满脸缅怀地轻声念诵:“明如镜,六元郎,照尽魑魅与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