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柳暗花明
盛长桢背负双手,昂首阔步行走于废墟之中。
忽然,他被不远处的一个黑疙瘩吸引了注意。
这是一个圆滚滚的球状物,只不过头上少了半截,通体漆黑下,露出了内里星星点点的淡黄色。
盛长桢心中一动,快步走了过去,捡起了这黑疙瘩,然后拿袖口擦拭了几下,用手指轻轻捻了捻。
很快,黑疙瘩里头更多的淡黄色显现出来。
盛长桢见此,表现得兴奋不已。
一旁的包大等人都是十分纳闷,不就一个黑疙瘩吗,有什么稀奇的?
谁知,更让包大他们吃惊的还在后头。
盛长桢用指甲从那黑疙瘩里轻轻抠出了一块,然后送入了口中,竟津津有味地咀嚼了起来。
包大和兄弟几个面面相觑,少爷这是喝了假酒了?怎么疯疯癫癫的?
还是刚刚被烟熏傻了?
盛长桢丝毫没有理会他们惊奇的目光,咀嚼了几口之后,又把口中残渣吐到了一边。
盛长桢舔了舔舌头,眼中兴奋之色愈加浓厚。
没错了,淡淡的土腥味,涩涩的口感,咀嚼起来还有一种淀粉的质感。
再加上它圆敦敦的外形,盛长桢已经可以肯定——
这就是土豆!
学名马铃薯,又叫做洋芋,洋山芋,香山芋,洋番芋,地蛋,阳芋,冬薯,洋芋蛋蛋……
的土豆!
在前世,各种食物丰富多彩,盛长桢对这种司空见惯的食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但它在大周,却是一种足以救命的粮食!
大周北方,作物以小麦、粟、高粱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但在山区,这些作物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要知道,整个大周,真正适宜耕作的平原所占比例连三成都没有,剩下的都是不适宜耕作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广大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生活在这些贫瘠之地的大周百姓,因为没有适宜的作物,常年饱受饥饿的困扰,饿死人的事迹比比皆是。
而土豆、甘薯、玉米这耐*三剑客,仿佛正是为山区土地而生,他们适应强,能够在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地区茁壮成长。
关键是,产量还贼高!
盛长桢前世的王朝,与如今的大周情况相仿,平原田地多已垦辟,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尖锐的人地矛盾始终难以解决。
但后来随着土豆等作物传入和广泛种植,这一难题终于被缓解了。
随着玉米的栽培推广,长江以南的山丘荒野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开发利用起来。
在黄河以北,玉米更是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旱地作物。
同样,甘薯的推广,使得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
而土豆作为三剑客中的老大哥,更是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比起玉米和甘薯,土豆不仅更为易种,而且还耐寒、耐瘠,那些土地瘠薄、气温较低的高寒山区,连玉米都养不活,但土豆却能快乐地生长。
所谓“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洋芋(土豆)代饭”。
土豆不仅能耐苦寒,还特别高产。
不但亩产高达两三千斤,而且“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
也就是说,土豆可以达到一年三熟!
在盛长桢前世某个时期,百年间人口增加了两倍,号称盛世,但同期的人均耕地却只增加了不到二成。
这期间,正是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助推这一盛世,尤其是穷民,更是赖以为生。
正因为土豆等物的种种好处,盛长桢当初才会拜托师兄徐文长四处搜集有关它们的消息。
而现在,徐文长那里还没有消息,盛长桢却在王家浜的生倭驻地发现了土豆。
但让盛长桢痛惜不已的是,这颗土豆只剩下了一半,而且已被大火烧焦。
“包大,照着这个东西,给我找!”
盛长桢心中还抱有一丝希望,或许这片废墟之下还有能够幸存的土豆。
包大等人虽然不明就里,但都听出了盛长桢语气中前所未有的严肃,因此不敢多问,当即就照着盛长桢的指示埋头翻找起来。
最终的结果让盛长桢绝望,包大等人几乎已经将这一片废墟给犁了一遍,却没有再找到哪怕半颗土豆。
紧紧握着手中硕果仅存的那半颗土豆,盛长桢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上天真是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把土豆送到了他眼前,却被他自己一把火给烧没了。
真是可笑可笑啊!
此刻的盛长桢,再没有半分火烧倭寇之后的沾沾自喜,心中充溢的只有无尽的悔恨。
早知如此,他宁愿拉下脸面去求王世昌调动大军来剿倭,也不会自作聪明弄什么火攻的伎俩。
可是,天底下没有后悔药可吃,哪怕盛长桢是一个穿越者,也必须面对这个惨痛的事实。
希望破灭,盛长桢颓然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手中紧紧握着那半颗黑糊糊的土豆,怔怔失神。
眼见盛长桢沉默不语,包大等人都不敢靠近,只好默默守护在旁边。
这时,殷若虚察觉到了这边的异样气氛,赶来查看。
见盛长桢的颓废模样,殷若虚十分错愕,连忙询问包大刚刚的情况。
包大自己其实也不明白盛长桢在想什么,但他还是指了指盛长桢手中的黑疙瘩,向殷若虚解释了一番。
殷若虚这才注意到盛长桢手中的东西,他走近仔细打量,随后纳闷道:
“盛兄,你拿着个烤糊了的爪哇薯发什么呆呢?”
爪哇薯?
盛长桢脑海中突兀地闪过一道灵光,他直接从地上蹦了起来,把身边的殷若虚吓得赶紧后退了半步。
盛长桢没有管殷若虚的惊讶表情,而是死死盯着殷若虚,一字一句质问道:
“你认识这东西?”
殷若虚被盛长桢的一惊一乍给吓了一跳,不过他也没有计较,点了点头道:
“那是自然,此物叫做爪哇薯,我家园圃中多有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