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加入书签

袁鹰

编好1997-1998年卷十二本作品送交出版社的时候,我们有不同于往年的兴奋和喜悦心情。

这是因为:我们刚刚经历的,是极不平凡的年月。

1997年的7月1日凌晨,**回归,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祖国的**上空冉冉升起,华夏儿女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以求的梦想和追求。这一年的9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跨入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奏响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大道上向21世纪豪迈进军的号角。

在我们繁花似锦的文学园圃里,也经历了不寻常的年月。中国作家协会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继十二年前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作协“五大”又一次成为团结全国作家拿起手中的笔以优秀作品迎接新时代新世纪的动员会和誓师会。随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单项奖相继举行,评定了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和翻译作品,显示了近些年来文学创作的高水平和新成就。在这期间又相继举行了中年作家和青年作家的创作会议,以文会友,以会促文,交流心得,相互切磋,对推动创作无疑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青年作家们的聚会,让我们感受到一阵新鲜气息扑面而来。青年作者队伍从来是充满生机的新军,不仅有最强烈的时代开拓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而且有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他们是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学的希望所在。值得称颂的是一批有志气有见识的青年作家们在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不断净化和升华自己的认识和心灵,青年作家关仁山在创作座谈会上说过这么几句话:“我们无法避开认识时代和认识生活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伟大的时代?时代变革的辉煌值不值得用文学去表现?一个作家需要将社会的话题和时代的话题转换为自己的话题和文学的话题。选择现实题材,除了个人熟悉、感受和兴趣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时代的感召和责任。”当然,我们不会再去走“题材决定”论的老路,任何作品的价值从来并不取决于题材,而在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和艺术功力。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作者,实在没有理由不尽自己的全部心力去描绘和展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去为伟大的时代歌唱。

从我们所从事的《21****之星丛书》的工作中,可以得到生动的印证。本丛书自1994年开始问世,至1996年,每年一卷;1997、1998两年为编辑和出版发行的顺利进行,合为一卷。五年四卷,共推出五十二位作者的五十一部作品。不敢说是蔚为大观,但是确实可称成绩斐然。在反复酝酿认真评定这一卷的过程中,评审委员会同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和认识:眼前这十二部作品,比起过去三卷,在总体水平上可以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学事业在发展,作家水平在提高,年轻作者们在把握时代脉搏和表现现实生活方面,都有新的开掘。我们明显地看到、体会到了他们的脚印,因而分外感到喜悦。在艺术手法上,我们也看到有的作者不满于前人嚼过的馍而孜孜致力于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尽管种种努力可能尚有待于总结和提高,但作者摒弃老路,锐意进取并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我们这些混迹于京城文学圈内的人,时常遇到有些未必算得上真正的精品佳作却被炒得热热闹闹沸沸扬扬、因而不免感到上当受骗的场面,这种时候,就会想起那些远避尘嚣,安于寂寞而默默地埋头耕耘的年轻作者们,对他们那种不慕短暂浮名、不求一时红火、也不热衷于形形**旗号的沉稳心气深致敬意。从那一部部洋溢着生活气息、刻意求精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股股幽泉在涌动,一簇簇地火在燃烧。他们的身上,显示着无穷的潜力和无限的希望。前三年列名本丛书的四十位作者中,大部分人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各自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奉献出新的果实。青年诗人沈苇和辛茹以他们名列《21****之星丛书》的诗集《在瞬间逗留》和《寻觅光荣》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殊荣。这些喜讯,使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不止一次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谚,我们愿以这质朴的真理与青年文学同道共勉。

21世纪计日可待,仰望苍穹,群星闪烁,心中怦怦然难以平静,仿佛又听到常在晚会上响起的一首歌:

你是一颗星,

我是一颗星,

编织祖国又一个黎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

小说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