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军官制度

加入书签

王由桢摆了摆手,示意兄弟们暂时略过这件事情,一年五十两银子的饷银就这么确定了。

第二,就是粮食的消耗了,按照朝廷赈济灾民的最低标准,壮年汉子一年需要三百六十斤粮食。

但那只是保证让老百姓不被饿死,躺在地上不乱动弹就能活下去。

讲武堂的学员可就不一样了,每天不仅有五公里越野,还有大量的各种军事操练。

制定的粮食标准是一天三斤粮食,一年是一千零八十斤粮食。

另外,还有各种肉食蔬菜,折算起来大概需要二十两银子。

第三,火器的消耗。

焦勖发明的第一代燧发枪,使用寿命是两百次。

按照现在操练的强度,一天要打三四次靶子,一年下来就要损耗六支燧发枪。

一支燧发枪的造价目前是五两银子,一年下来就是消耗三十两银子。

火药是一分五厘银子一斤,一支燧发枪需要消耗二钱八分银子,一年下来就是六钱八分银子的火药。

铅弹是三分三厘银子一斤,一只燧发枪需要消耗五钱二分八厘银子,一年下来就是三两一钱六分八里银子。

王四熊王八鸾等几位兄弟看到这里,没有任何的异议。

尤其是王八鸾在看到粮食和肉食蔬菜的消化,不仅没有抠门的小声嘀咕了一句消耗的可真多,反倒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名士兵的体魄有多重要,这些讲武堂的骨干全都系统的学过了各种步兵操典。

比很多朝廷的将领都要清楚的多。

只有让士兵们补充了合适的营养,才能维持住高强度的操练,才能培养出更加精锐的士兵。

第四,油,盐,柴等等杂项的消耗。

折算下来一年需要十五两银子。

最后。

把这些消耗全部算上,看到最后总和出来的银两数额。

饶是最为关心士兵的王五虎,也不禁暗暗咋舌。

培养出来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二百两银子。

这二百两银子还只是常规的消耗,每一笔银子的用途都详细的记载在了桑皮纸之上,没有任何的虚报和贪污。

缺少了任何一样都不行,都难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新军。

王四熊本来还想着三叔离开以后,就可以大干一场了,可以多扩充一些讲武堂的学员了。

按照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消耗二百两银子,目前三十名讲武堂学员每年就要消耗六千两银子。

最多扩充到一百名的学员,就能把两座水利工厂每年挣的银子全部消耗的一干二净。

王四熊等人心里蠢蠢欲动的心思,本来还想着趁着这几天给兄长提一些建议。

想着能不能多扩充一些讲武堂学员,现在全都没有了扩充的心思。

如今最重要的是怎么去赚银子而不是想着扩充讲武堂的学员。

王四熊王八鸾等讲武堂骨干们看完关于士兵的粮饷和消耗,翻开了第二张桑皮纸。

这张桑皮纸上记录的是军官们的饷银和待遇,关系着他们自身的生活。

班长的饷银是一年六十两银子,排长的饷银是一年七十两银子,连长的饷银是一年一百两银子。

营长是一年五百两银子,团长是一年一千两银子,师长是一年五千两银子。

据说军官们的待遇和饷银关系着王八鸾个人的生活,抠门的他还是忍不住嘀咕了一句:“给的饷银也太多了吧。”

提到这个军官们的饷银,又听到王八鸾在那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王四熊等几位兄弟没有反驳他,都是认同的王八鸾所说的话。

王由桢这么做有更加深远的考虑,直接说道:“这是在高薪养廉。”

有了太祖思想的指导,再有这么多的银子足够军官们过上优越的生活。

基本上就能杜绝军队的贪腐了,对于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来说这点银子也就不算什么了。

王四熊等人可不是没有见识的乡野泥腿子,他们在系统的学习过了各种步兵操典以后,眼界和以前截然不同了。

文官要是出现了贪腐情况还好,抓起来斩首示众就可以了。

军队一旦出现了贪腐和腐化,轻了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重了可是会导致军变。

王由桢给讲武堂的骨干们看完士兵的消耗和军官的待遇,示意王四熊等其他几位兄弟可以离开了。

单独留下了王八鸾,显然是有话要和王八鸾一个人单独说。

等到所有的兄弟都离开了这里,王由桢开口说道:“你们经过系统的军官培养,应该明白一句话。”

“外行看军事,内行看后勤。”

“以后不管是各种军械粮食的消耗,还是士兵和军官们的饷银发放。”

“对于你这个后勤排长来说,甚至是以后的后勤营长,团长,师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王八鸾明白兄长的意思,这是让他不仅要顶住下面的各种压力。

现在只有三四十人还好说,等着他们的摊子铺大了以后。

自己的这些兄弟全都成了团长师长。

到那个时候可是经常会有作战任务。

只要一打仗,就会产生大量的军械和粮饷的消耗。

到那个时候,先把军械给谁就大有讲究了。

谁能率先获得军械,他那个团甚至是师,斩获战功的机会就会比晚获得军械的大的多。

王八鸾立即行了一个军礼:“小先生请放心,属下一定完成小先生交代的任务。”

王由桢敲打过八弟王八鸾以后,摆了摆手让他也离开了这里。

这样的敲打以后不会少,只要是有一点寻私的念头就得给他彻底的掐灭。

顶住下面的压力还好说,重点是以后他这个主管后勤的总管,怎样管住手里的人不去贪污受贿,影响军队的腐化。

工业小学的事情全权交给父亲去处理了,王由桢自己要亲自处理讲武堂最基础的制度问题。

算是把毛概学社的框架彻底搭建完成了,思想方面有毛概学社,教育方面有工业小学,军事方面有讲武堂。

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前进,王由桢在大明建立的根基就基本上稳如泰山了。

王由桢最后做了一些总结,起身也离开了讲武堂。

在踏出讲武堂大门的那一刻,不禁想起了三叔王来聘。

也不知道三叔在边关怎么样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

小说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