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流血不流泪
这是非正式宴会。
众人都被惊到!
毕竟,两头那么大的猪,这几桌人是吃不掉的。还那么蠢,怕把自己吃蠢了。
妇人姓宿,是吴家外嫁女的大姑子,她嫁的不是宁州。
所以她是特地来做客,她婆家、现在还算孟家哪门子的亲戚。
亲戚连亲戚是很正常,好比和郭家扯上关系了,人家认不认也是个事。
反正,宿氏对融娘子没好感,她就说:“孟家的面子总是要给的。”
野蔓问:“那谁来给我面子?你给得起吗?”
王素宁说:“拦汪公子,闹到吴家大门前,不给我们一个交代?”
吴家的丫鬟也说:“在大门前辱骂老祖宗,阮家不给个说法这事儿就没完!”
野蔓点头:“老祖宗立功的事儿确实老掉牙了,吴三爷可是在战场保家卫国,在你看来这么不值钱?你们的怀疑有证据吗?浪子回头金不换,吴三爷他上战场走着父兄的路,有问题吗?”
野蔓老祖说:“流血的人不该流泪!每一个!”
宿氏更怒:“你懂什么?”
野蔓说:“你今天叫他流泪,他明天就能叫你哭。这道理,你又懂多少?不懂就闭上嘴。这么多好吃的还不够你吃?”
吴家的人热血沸腾。
看着宿氏都很不善。
在吴家大门外,当着那么多人,挑衅老祖宗。
这不论骂到谁的祖宗头上,都是不能忍的。
阮家死了一条狗而已,他做了什么?他咬了那么多的人。
他替老祖宗提鞋真的不配。这种人、如果吴家都忍,以后是没人去打仗了。
一人抓一条裙带,看那裙带有多结实。
小娘子说:“阮家有什么好怕的?”
宿氏又活了:“阮夫人生了两个儿子。”
野蔓问:“哪个是你爹?”
石太君开口、说宿氏:“你吃好了,先去歇着?老二媳妇,送客。”
干净利落,给宿氏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毕竟,石太君比她长两辈,又是一品诰命夫人。
石太君被辱骂,宿氏敢这么说话、不敬,石太君不收拾她还留着过年?
面子还是留的很足,临津伯夫人又是吴家最体面的。
因为智老夫人和吉昌伯夫人都是寡妇。
临津伯夫人虽然儿子比吴惠小一点,以后也不会太差。
宿氏走了,屋里亮着灯,初夏的天美得很。
一位夫人说点好笑的:“方野县那个谭家哦,真没谱。”
野蔓有兴趣,又是什么好玩的?
夫人一拍大腿,突然想起来:“京城荣家那个假千金,会不会就是茅氏的女儿?”
野蔓好奇:“怎么会这么想?”
夫人三十多岁,穿着蓝色撒花罗袍,蛮显活泼:“大家都知道,荣家的假千金是宁州的。”
这事儿宁州很清楚。
但是,宁州也不小,没事谁会一家家的去扒一遍?
后来又有朱家的事,但朱子这个事儿,对于不读书的人而言,没多少吸引力。
朱氏就算是朱子的后代,她一个妇人、在荣家又不算什么,同样没什么吸引力。
夫人现在越想越对:“荣翠筠竟然封个长宁郡君。而茅氏大女儿显然被换了。戎金叶长得好,品行好像也差不多,再没这么巧的吧?”
小娘子兴奋:“那荣翠筠好像在国子监勾监生,戎金叶比不上她,龙山乡乡塾也是不错的。”
夫人继续八卦:“荣翠筠和鄢家赐婚了,戎金叶和谭家定亲了。”
野蔓说:“茅氏对戎槐秀挺好的吧?”
小娘子呸:“婆婆一把年纪了还伺候茅氏和戎金叶。”
夫人狂兴奋:“如果荣翠筠是茅氏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吴纨说:“三年前荣翠筠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或许十年前就知道了,她在乎过亲娘吗?”
田氏附和:“这就是个冷血又不要脸的女子。”
野蔓说:“一看就是干大事的。”
众人再次无语。
汪汝迁看小娘子,知道她说的是真的。
石太君也能理解。有的女子就是有野心,而不像别的女子老实。
像桂氏就有野心,并且为野心努力。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就能成功。你说再多都是没用。
夫人好奇:“不知道荣家现在怎么样了?当时在宁州,那罗氏就是个毒的。”
王素宁好奇:“她在宁州做了什么?”
夫人正好八卦:“荣老爷开始比较顺利,后来被压了,官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做上来的。所以,罗氏在外边没多少威风,就在家折腾,把庶子折腾废了,把自己折腾的彻底和荣老爷离心。后来就给庶子抢了朱氏。她说是庶子看到人家美,就没一个信的。”
野蔓乐的不行。
石太君说:“她折腾半辈子,好像就换孙女最顺利。”
野蔓说:“可不是把这孙女儿当宝贝了?”
石太君无语:“饮鸩止渴。”
野蔓说:“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石太君点头,也是。
她乐意,你管得着吗?
夫人就八卦:“听说罗氏打荣老爷。”
野蔓说:“荣老爷就是个废物。”
石太君客观的说:“能力是有的。任上也还可以。只是,真缺个贤内助。”
野蔓也客观:“多数人都是中人之姿吧。可以左也可以右。但是,有时候无能也是罪。”
石太君赞同。弄个无能的,太坑人了。
哪怕是人不太好的,你盯着他,还能做点事儿。
一个男子说:“听说荣家现在是荣翠筠做主?”
吴老二说:“做主的还是罗氏吧?”
野蔓很无语:“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儿孙怎么样都不管,只要她自己爽了。”
对女主固然好,对别人都很不友好。
吴纨摇头:“这种人真少见。”
她娘说:“罗氏毒,荣老爷管不了。”
所以才是这个局面。
小娘子感慨:“好好的长房呢,还有那么多孙子。摊上这么个祖母,倒霉哟。”
男子议论:“辰州十万人命,也敢随便认,荣家的路都断了。”
汪汝迁说:“当初荣贻达确实去了,事做了,银子也分了,没冤枉他。”
吴老幺说:“荣家儿孙都差不多,不是罗氏一个人的事。”
野蔓说:“一粒种子繁殖了一窝毒蘑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