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尽忠报国
“志在抗金,投身行伍的岳飞,刚开始并不得到重用,屡遭挫折他,直到来到抗战名将,宗泽手下后,才得到赏识。”
“宗泽死后,岳飞承接起了老将军未尽的事业,他先是整顿军纪,惩治了一批偷懒耍滑,只顾混日子的军卒,明确了保家卫国的思想信念,岳家军的雏形,初步形成。”
“建炎三年,十一月,完颜兀术,突破长江天险,相继攻克建康,杭州,明州等地,尾随宋高宗,穷追猛打,宋高宗被迫乘船,飘摇海上,逃往东嘉。”
“惯于驰骋的金兵,不适应江东河谷纵横的地形,再加上金兵的残暴杀戮,激起军民激烈的反抗,次年二月,金兵不得不北撤。”
“次年二月,抗金名将韩世忠,率水军八千人,与润州拦截,将十万金兵,困在黄天荡的芦苇丛中。”
“金兵面对河网密布,芦苇丛生的地理环境,相当陌生,毫无经验,双方僵持四十多天,金兵屡战屡败,几乎陷入绝境,最后靠火攻,才冲出重围。”
“南宋下令,让张浚收复建康,张浚胆怯,不敢应命,岳飞不等其令,主动发起进攻,一路冲杀。”
“在此期间,其军事才能展露无疑,他先是派人,摸清楚金军的行动轨迹,在其关键路口设伏,袭扰金军,后又分兵,每日交战,纵火烧粮,使得金兵疲惫不堪。”
“转战半月,金兵被他打的晕头转向,不得已准备退守建康城,然而岳飞早料到金兵主将的想法,命人强攻的同时,亲自带人,截断其退路。”
“这一役,岳飞率军,杀敌数千人,大获全胜,收复建康。”
“由此,岳飞威震天下,得赵构召见,开启了短暂辉煌的一生。”
看着画面中,芦苇飘荡,战船飘荡,烈火焚烧着旌旗的场景。
慕清竹眼睛变亮的同时,又猛的发现了不对。
短暂辉煌的一生?
“这次面圣,岳飞在高宗面前,慷慨陈词,述说军事利害,并祈求驻军淮河,拱卫建康,为将来北伐铺路,赵构欣然答应,并赏赐岳飞铠甲战马。”
“可就在岳飞以为,从此他便能奔赴北伐战场,收复大宋失地时,朝廷却接连下令,让他剿匪平叛。”
“虽非心之所向,但安抚黎民,属攘外必先安内,岳飞遂带兵,迅速平叛,李成,张用,曹成,杨幺等贼寇,尽数伏诛。”
“赵构听闻后,龙颜大悦,再度召见岳飞,并亲笔写下,精忠岳飞四字…”
位于江东骥江的岳飞庙,在画面中干净整洁,绿草茵茵,从屋顶瓦片上,垂落的雨滴,轻轻的落在了水洼里。
镜头语言,在短暂的停留后,又转向宏观历史的潮流中。
“建炎四年,岳飞自海陵退往江阴,补充军粮,途中遇到大批江淮之间,流离失所的难民。”
“于是,他派人把这些流氓聚拢起来,派兵加以保护,百姓感恩戴德,在此处建立岳飞祠堂以瞻仰。”
岳飞心念百姓,由此声名远播。
“由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齐心协力,金兵想全面进攻,快速覆灭南宋的想法,难以得逞,金人便改而采取,以和佐攻占,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
“在东面,金国扶持傀儡,建立伪齐政权,接管淮东淮西,创造南宋与金的缓冲地带,企图以汉治汉。”
“在西门,金国集中力量,进攻关中以及蜀中,企图控制长江上游,创造迂回包抄南宋的条件。”
旁白的徐徐阐述,让苏觉的眼睛,微微眯起来,凡是读过史书,都会对这段内容,感觉到似曾相识。
而慕清竹,则是看着画面中,出现的地图,跟着同样陷入了思索当中。
她是修士,不懂军事和战略,但多少还是能感觉到,这其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就在主战派,出现岳飞这样的人物事,主和派同样迎来了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叫秦桧。”
声音停顿了很久,画面在逐渐变暗,仿佛历史的车轮,在逐渐滑向深渊。
秦桧这个人,是绝对的奸臣,千古骂名安他头上,都算客气。
“建炎四年十月,秦桧带着妻子王氏,回到南宋,王氏出身名门,秦桧是攀附妻子的裙带,得到高升的。”
“当初,金兵攻破开封,秦桧及妻子,沦为俘虏,很快变节投降,得到金人的赏识任用,从他当权所作所为来看,是与金朝统治者,有相当默契的。”
苏觉翻着白眼,通史要不带感情,尽可能客观,所以写的克制。
但明眼人都明白,这是狗屁的默契,说他是金国派回来的内奸还差不多。
“秦桧一见宋高宗,就建议南北两方,各守其土,互不相犯,以放弃故土,停战合议,来换金朝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认可。”
“这个建议,正中宋赵构下怀,他马上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让他负责外交。”
“绍兴元年,秦桧官拜参知政事和右相,在赵构的示意下,多次向金国示好,但金人非但没有回应,反而继续对关中和蜀中,发动大规模进攻。”
“宋高宗大失所望,在抗战派的的谏言,以及左相的斡旋下,秦桧罢相,赵构甚至说出,秦桧不得复用的话。”
“随着战线推进,金兵已经打至战略重地,襄阳城外。”
这座古城,位具长江中游,逆流而上,可进入蜀中,顺流而下,可直抵江东,北扣关中,东抚中原。
金兵攻占襄阳,等于把南宋半壁江山,一分为二,犹如在活人的腹部,插进一把匕首。
“绍兴四年春,已任江东西路置制使的岳飞,上书朝廷,襄阳六郡,地势险要,恢复中原,此为根本,朝廷采纳岳飞建议,令他出兵,收复襄阳。”
“宋高宗本意,是以战求和,并不打算收复中原,因此在给岳飞的手谕中,反复强调,只许收复六郡,不得越界,不得以收复旧地为号,否则虽立奇功,任以重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