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南征北战 (二合一)

加入书签

从也先改年号为“天元”开始,就已经处心积虑想着从汗统上,确认自己继承汗位的合法性。

阿噶巴尔济弑君脱脱不花,为也先扫除了称汗道路上最后一道障碍,并且避免背上弑君之罪的名声。还没等蒙古诸部会盟召开,也先就向大明呈交了国书,宣布自己顺承天命继位新汗。

国书称:“往者元朝受天命成为夷夏之主,今我已得其位,拥有国土和人民,并得传国玉玺,敬请遣使修好。”

面对这封突然到来的国书,大明方面震惊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中原王朝号称礼仪之邦,事事讲究一个礼法传承。结果莫名其妙蒙古大汗脱脱不花人没了,连汗位都传承给了非黄金家族血脉成员,完全出乎朝廷的意料。

现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大明面前,那就是既然脱脱不花已经亡故,要不要承认也先“大元天圣可汗”的法统。还是说秉持着礼法帝统,痛斥对方谋逆篡位,窃国大盗!

历史上面对太师也先的称汗,在瓦剌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大明朝廷选择了妥协修好。双方于景泰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达成协约,遵从蒙古之习俗,简称也先为“瓦剌可汗”,承认了对方的大汗身份。

可现在历史已经彻底改变,大明被没有在土木堡之后打断嵴梁骨,甚至辽东方向还打出胜仗一扫颓势。

承认也先的汗位,双方可能会赢来短暂的和平,但更有可能是对方磨刀霍霍,没有后顾之忧的扫平蒙古统一障碍,最终把目标放在南下大明上面。

不承认也先的汗位,就意味着双方彻底决裂,九边长达上千公里的防线将迎来蒙古人的全面犯边。此时内部不稳的大明,又是否做好的应对的准备,或者说再次与瓦剌进行决战的实力?

事关重大无人可以单独做出决断,这就是为什么首辅陈循召开内阁议事,期望众人能商讨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听完陈循关于瓦剌国书的描述后,文渊阁内重阁臣纷纷陷入沉思,他们很快就意识到问题关键点,心中权衡着利弊。毕竟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你可以质疑他们对人品,绝对不可能质疑他们的智商。

聪明人不需要说太多,皆会自行判断。

等待许久看到没有人回话,陈循此刻有些忍耐不住了,把目光看向苗衷问道:“苗中堂,对于瓦剌国书一事,你怎么看?”

苗衷性格温厚简重,外和内贞,对于权势不是那么热衷。一般情况下在内阁中,基本上不主动发表意见,往往是跟随大流做出表决。

这种官员放在官场中,往往会得到很高的评价,并且不会得罪任何人。但是沉忆辰却非常不喜乃至于厌恶这种类型的官员,甚至还不如号称权阉的王振。

在其位当谋其政,特别身为内阁大臣掌控着国家走向,你对于政务得过且过不愿意担责,底层的平民百姓等得起吗?

盛世靠着历史惯性,无为而治还能勉强凑合。如今大明外忧内患,苗衷却依旧采用这种类似于明哲保身的从政观念,上对不起君王,下对不起百姓。

这就是为什么,沉忆辰跟苗衷之间始终没有过多交集,道不同不相为谋。

听到陈循点名自己,再加上大厅中坐着一群“后辈”阁臣,苗衷意识到无法再装聋作哑,只能拱了拱手道:“元辅,在下认为大明此刻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既然鞑虏主动提出修好,可以承认也先的汗位。”

保守稳重等等特性,注定了苗衷偏向于主和派。不过站在他的视角上,主和并不是什么畏缩避战,确实大明此刻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压根就没有足够的力量跟银两,来支撑起对于瓦刺的全面战争。

正统年间双线作战带来的恶果,朝廷已经品尝过一次,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

“高中堂,你意下如何?”

陈循并没有直接赞同或者反对苗衷的意见,相反朝着高穀问了一句。

“早在年前云南布政司跟黔国公府就发来奏章,麓川思禄卷土重来占据了孟养宣慰司,还勾结了缅甸的阿瓦王朝意图谋取我大明西南国土,必然会成为来日之患。”

“如果此时与瓦剌交恶,朝廷有能力再度开启双线作战吗?”

高穀没有如同苗衷那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相反提及了目前西南方向的局势。

不过他的答桉已经昭然若揭,现在大明别说是开启两条战线,恐怕想要平定一处叛乱都困难重重。高穀他内心里面不愿意成为主和派,现实却逼迫的他不得不接受瓦剌提出的两国修好。

两位资深阁臣表达的意见殊途同归,除非陈循本人反对,否则这场内阁议事的结果大局已定。

景泰帝朱祁玉答应靖远伯王骥永镇一方的消息,此刻并没有正式公布,处于绝密状态之中。不过陈循已经从皇帝那里得到了些许暗示,大明朝廷会再度开启征讨麓川的战役,这就意味着很长一段时内重心将放在南疆,北方边境的压力陡增。

可是陈循心里面却明白,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才是中原王朝永远的心腹大患,不得不防!

于是乎陈循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沉忆辰等后辈身上,期望他们能集思广益给出更好的解决之法,不然朝廷就将达成对瓦剌的妥协跟绥靖,承认也先成为新的蒙古大汗。

“那你们呢,有何看法?”

陈循目光扫视沉忆辰等人一圈,开口问了一句。

面对陈循的目光,早就跃跃欲试想要表现的贺平彦,立马起身拱手道:“元辅,下官认为只要鞑虏也先承诺不再犯边,并且愿意如同脱脱不花那样向我大明俯首称臣,可以承认他蒙古大汗的身份与之修好!”

对于永乐朝之后的大明而言,其实已经在仁宣两朝达成了战略收缩的共识,对于草原领土没有任何的渴望,更没有如同汉唐那样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的雄心壮志。

朝廷上下对于北方蒙古最大的期盼,不过是对方俯首称臣,获得一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荣誉,哪怕这个面子是用丰厚的朝贡回赐买来的。

贺平彦的想法,就是目前大明官场普遍认知,只要面子到位了,里子如何不重要。更不会考虑承认也先蒙古大汗身份,会对他统一蒙古诸部带来多大的好处,压制住蒙古内部多少反对的声音。

“下官赞同贺中堂所言,年初北方粮荒造成了极大的动乱,九边各处人心惶惶畏战如虎,不能再轻易开启战端。”

杨鸿泽第一时间附议贺平彦,哪怕朝廷已经开始赈灾济民,户部尚书金廉着重青苗贷帮助北方农民进行春耕,度过这一段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

可是北方千万黎民百姓遭受过的苦难,记忆是不会瞬间消除的,他们比往常时候更担心战乱的发生,会经历更加严重的惊慌。

别说是黎民百姓,就连九边的将士们都忧心忡忡,害怕朝廷发不出军饷,无法养活自己的父母妻儿。就这种状态跟军心之下,拿什么去应对北方鞑虏的进攻,全面开战无非就是重演京师之围!

“下官附议。”

商辂语气沉重的选择赞同,他从来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只要贺平彦等人言之有理,哪怕双方处于不同阵营,依旧会赞同并且配合对方行事。

家国天下高于个人的恩怨情仇,这才是为官者应该遵守的操行。

内阁议事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仿佛此刻沉忆辰无论说出什么意见,好像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偏偏陈循最后把目光放在了沉忆辰身上,意味深长的问道:“沉中堂,你觉得呢?”

靖远伯王骥即将要南征,这绝对是一个意外并且劲爆的消息,将彻底改变京师目前的政治格局。陈循不知道沉忆辰动用了什么方式,说服了王骥愿意率领南征军离开,更不知道他后续拿什么去支持堪称天文数字的军费。

但有一点陈循可以确定,那便是沉忆辰行事为常人所不能为!

“元辅,你前面说了朝廷收到几封关于辽东都司军情的奏章,可否告知下官其中内容?”

沉忆辰没有在是否承认也先大汗身份上给出回答,相反问起了关于辽东都司目前的形式。明朝很多官员受限于王道教化的思想枷锁,以及中庸之道思维约束,判断事务的时候总是下意识求稳。

这导致很多存在冒险主义的事务,变成了由武将勋戚主导,乃至于太监去领衔。

现在阉党崩盘,勋戚势弱,朝中几乎听不到激进乃至于反对意见。单凭目前的信息量,沉忆辰很难做出对局势的判断,哪怕站出来反对也显得言辞空洞,最终毫无效果。

他必须得彻底弄清楚目前辽东都司情况,才能晓之以理去说服众人。

“辽东都司总兵曹义发来奏章,早前派出了三万兵马驰援鞑靼部,还没有赶到鞑靼大营就已经被瓦刺部攻陷,双方交手后边战边撤,一直退到了靖远堡才各自收兵。”

“另外一封是山海卫紧急军情,兀良哈三卫突袭辽东都司平川营堡,正朝着广宁前屯卫进军,恐有分割辽东都司的风险。”

明朝的辽东都司并不像后世的辽宁省那样,渤海湾左岸有着朝阳市、阜新市等地扩展战略纵深。仅在山海关后沿着现在了葫芦岛市、锦州市海岸线,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中设立了十几个卫所,刚好包围整个辽东湾范围。

这种狭长的军事地带,很类似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汉唐就是河西走廊被切断,导致了西域一大片国土沦陷千年,直至清朝才故土新归。

要是广宁前屯卫被攻陷,那么整个辽东都司与大明的联系就从山海关被斩断,成为一片飞地。想要驰援或者运输物资,要么重新夺回来要么就走海路,很明显难度将大增。

沉忆辰之前跟户部尚书金廉交谈,以及找大公子朱仪商议,目标早就打在了兀良哈三卫身上。

只是讨伐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得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否则内不能说服文武百官,外会让藩邦属国恐慌,担心下一个被大明吞并的就是自己。

本来沉忆辰还打算书信一封给辽东都司的李达,让他想办法搞出来一点事端,给大明找到一个合理征讨兀良哈三卫的借口。

结果万万没想到,兀良哈三卫再度发挥传统技能反复横跳,把借口主动送到了沉忆辰手中。

瓦剌也先不是想要吞并蒙古三部,完成彻底统一重现当初大元荣光吗?

那么大明就先行一步,直接把兀良哈三卫给剿灭吞并,从此漠南蒙古成为历史。并且还能彻底打通与辽东都司的战略纵深,呈现出对于漠北蒙古的包围之势。

同时女真三部这个未来的心腹大患,随着辽东都司草原路线打通,下一步恢复东北奴儿干都司将成为定局,甚至是再现大唐安东都督府的盛况!

就在沉忆辰憧憬着未来军事计划的时候,却听到耳旁传来了陈循的追问声:“沉中堂,还没有想好应对之策吗?”

这声追问,让沉忆辰从思索中回过神来,赶紧拱手回道:“元辅,下官对诸位同僚意见,不敢苟同!”

听到沉忆辰这句话,陈循嘴角下意识的微微上扬,只能说不愧是你,果然还是站出来反对了。

“那沉中堂有何高见。”

“兀良哈三卫臣服我大明多年,部族首领均受鞑官册封,早已不能算蒙古诸部之一。如今进攻辽东都司,当以叛乱之罪论处,否则天朝上国还如何威慑四海藩邦?”

“下官建议即刻征调京营兵马,联合辽东都司进行征讨,用最快时间扫平兀良哈三卫。并且不再新设三卫首领跟册封鞑靼,原本养马地改土归流,设立州府郡县永为大明疆土。”

“臣建议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朱仪为主帅,户部尚书金廉统筹后勤,通政司右通政萧彝参赞军务,统领京师十营团即刻出征!”

面对沉忆辰洋洋洒洒的说出一大通话语,并且就连主帅、后勤、监军人选全部考虑周全,众人脸上写满的诧异跟震惊。

怎么听着这架势,感觉压根不是临时起意,好像早有预谋的样子,这小子不会打算开启南征北战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

小说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