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山贼攻略 第十四章 我们双赢,只有大雍受伤
虽然一番测试下来,陈瞻对于系统的运作机制已经有了初步的猜想。
但是这一下就去了小两千功德,将近三个月的小命说没就没了,要不是怕系统发现自己的企图陈瞻都想撤单了。
现在的每一点功德对陈瞻来说都格外宝贵,所以第二天他就开始组织战俘整饬农田,补种今年的秋粮。
今年遭了张猛之乱,广川县以及周边几个县的农田都被破坏了,田里的作物自然也就没了,如今到了六月下旬,如果不赶紧补救,等到冬天肯定要冻饿死一批人。
所以陈瞻虽然很失望没有买到生育期短的小麦,但是这个时间还来得及补种一茬小米,等到九十月份在入冬之前就能收一波能撑过冬天的粮食。
虽然工作量有点大,时间有点赶,但是这不是还有将近一万的战俘吗?
这可是将近一万的青壮,在种完广川的地之后还能来得及把周边县的地也种了,今年张猛之乱杀了一批小豪强,中山郡的无主之地又多了一些。
反正压榨战俘,陈瞻是毫无心理负担的,反正短时间内这对战俘都得呆在广川附近等待刺史的安排,不用白不用,免费的劳动力总不能浪费了。
至于之后是这拨人是拉去种冬小麦也好,拖去修路挖矿也好,还是充为军卒,都不是陈瞻能决定的。不过那时候广川已经撑过了最需要人手的阶段,接下来的事情也不需要那么多战俘了。
如此又过了五天平静的种田生活,等到第五天晚上,裴刺史的嘉奖终于到了,于此一同到来的还有安平郡都尉郑信及其率领的大军。
当天晚上郑信就到了广川,由于人困马乏一路上又缺少补给,再加上晚上不方便作战,所以郑信打算在广川歇一下,等第二天天明就一起整军出发追击张猛残部。
对此李珩准备充分,很快就准备好了劳军的伙食,郑信军在奔波了两天多之后终于吃上了一次热食。
郑信也带来的裴刺史的调令和嘉奖。这嘉奖令一开篇就算骈四俪六的一大段,大意就算张猛叛乱其心可诛灭,幸而国有干臣云云,之后便是一些难懂的夸奖人的话。
然后便是大家最关心地封赏了。凭借之前送过去的那堆人头,李珩就被赏了五十金,并且暂代中山郡守,至于俘虏之类的其他功劳还需要求证,所以先把赏赐记下来,等此事过后一并结算上表天子。
暂代这事并不稀奇,这次张猛叛乱,魏郡太守也因此丧生,再加上张猛本人的中山太守,裴济之前废掉还在等下一任太守上任的乐平郡,广平郡,如果不找人暂代太守,整个冀州多半要废。
至于陈瞻的封赏,倒是比他预料的还要丰厚一些。裴济虽然如预期一般没有给他实职的任命,任命了他一个文学从事的清流官。但是超乎陈瞻预料的是,裴济还十分大方地给了他今年的茂才名额。
文学从事是六百石的官职,清贵无实权,并不依赖治理之才,也不怕任命者捅出什么漏子来,所以非常合适这种并不了解底细的世家子弟。
至于茂才,大雍和大汉一样采用察举制度,所以自然也有孝廉与茂才。孝廉就算字面意思,按照“四行”选取德行优异之人,出任郎官(备选官,不任实职)。而茂才即选取“茂才异等”之士,授予实职(一般为六百石,但是也有人直接跳到两千石)。
当然现在已经相当于历史上的汉末,所以“举孝廉父别居”之说也比较常见,这个设定的选人标准什么的已经不被严格地执行。
所以要说两者有什么不同,一言以蔽之,茂才举荐者地位更高,名额更少,举荐后出任的官职更高,应该算是更高级一些的孝廉。
不像孝廉郡级官员也可以举荐,举荐茂才的条件则要严苛得多,朝中除了三公等高位官员之外,每个州的刺史每年只有一个茂才的名额。
整个大雍十三州的刺史加上三公以及其他有资格的高位官员,一年给出去的名额不会超过三十,所以这茂才的名额是十分的珍贵。
当然这种按照地域划分的名额,也如后世高考一般也有不同的难度模式。比如人口最多的豫州处于膏腴之地,人口众多,属于地狱难度。而凉州,并州地广人稀,属于简单模式。
陈瞻出生的南阳郡虽说是天下第一大郡,举孝廉十分困难。但是考虑到南阳郡人口占到了荆州的将近一半,所以尽管南阳繁华,但所属的荆州人口并不算顶尖,所以举茂才的难度比冀州略低。
至于为什么裴济会给自己这个大好处,陈瞻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出了张猛之乱,裴济觉得自己在任上干不长,所以在卸任之前先把好处给出去,落一个好。
再春秋笔法一下,若是能颠倒因果,也许能还落得一个慧眼识人的美名。
再加上把一部分责任推到前任刺史的头上,这件事就从清流党同伐异手段酷烈,造成张猛造反,变成有识人之明,提前发现了张猛的阴谋,然后派人隐姓埋名过去调查,果然发现异样,导致张猛鱼死网破造反,整个事件的定性就从逼反良民变成清除阉党遗祸。
想到这里陈瞻都想给裴刺史鼓掌,果然能做到刺史的都不是简单的人,这危机公关的意识非常六啊。
至于会不会被别人揭穿?
呵呵,之前冀州很多职位空缺,管理混乱,到时候补一道文书,然后推说去洛阳传递奏表的信使被张猛军截杀了,所以那么晚才送到洛阳,不就解决了?
那么唯二知道这件事情真相的就只有裴济和陈瞻,裴济自己自不会说,他陈瞻作为既得利益者也不会说,这件事的真相不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吗?
于是在这件事情后,裴济得到了“善相人”的美名,减轻了自己的责任。
而他陈瞻得到了茂才的名额和六百石的出身,以后他就不是主簿出身,而是世家子举茂才,出道即六百石的清流官的高起步,实行自上而下路线会更加顺畅。
在这件事上裴济打了一个时间差,裴济和陈瞻都没亏,双赢。唯一受到损害的就算大雍朝已经所剩无几的国家信用和选才公平。
但是不管裴济是出于什么目的,好处都是实打实的,怎么看这件事都是陈瞻占的便宜更多,所以这个好陈瞻也会记下来。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战后再说,眼下最紧要的是如何处理张猛余党。
根据郑都尉带来的消息,裴刺史不仅派出了他这一支,还派出了其他几只军队,让他们分为几路独自行军。
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几路兵马构成也不相同,里面既有裴济能实际控制的官军,也有像郑信这样临时提拔上来的豪强。
而郑信这种豪强出身的军阀,这次派兵支援以换取一个出身,以后就可以用国家的钱养自己的私兵。
所以他们的支援也就是派自己人带着自家的豪强武装成建制地去支援,绝对不会傻到把指挥权交出去。
他们和裴济也是合作关系,此次之所以能一次拿到都尉的高位还是因为裴刺史之前清洗阉党余孽用力过猛,裁撤了一些军队,此时冀州兵力空虚。
再加上裴济不敢调动因为过度裁撤,对他颇有怨言的军队,所以急需一只能帮他解决问题的兵马。
于是裴刺史解决了问题,郑信拿到了官职,再次达成只有大雍受伤的结局。
当然裴刺史也知道自己无法指挥得动他们,于是索性让他们兵分几路,单独行动,并未给出具体的战术安排。
反正这些人为了平叛的功劳也会好好干,呀算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了
但是李珩不一样,他现在是虽然是中山郡守,但是手下的军士都是原来冀州的常备军,且和裴刺史往日没仇,所以他还需要听从裴刺史的调令,明日和郑信一部一起行动。
调令里没有安排陈瞻的职责,所以他可以自由选择是随军还是呆在广川。
但是陈瞻知道他以后不管走哪条路,行军打仗这件事情都逃不过去,他可以不精,但不能完全不懂。
虽然这次广川保卫战交换比十分光鲜,但是陈瞻自家人知自家事,他一个新手能比得过数十年浸淫此道的专业人士吗?
所以他不能放过这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准备好好看看这个时代如何打仗。
于是当天晚上陈瞻就把城中的事务安排好,交给新上任的县丞,第二天早上便跟随大军一同出发。
-------------------------------------
“……(裴济)素有识人之才。……陈丞相少时尝以文才闻於郡中,然未有治平之功。时济为冀州刺史,闻其才,召举其茂才,甚爱幸,时人皆不解。……其年六月,中山太守张猛反,瞻应对得宜,献策世祖,大破猛贼,世人乃察其远见。”
--《雍史.列传十七.裴济》